【俄羅斯茶會】儀式講究?貴族活動?俄式茶會有「三夠」:水煲夠奇、茶味夠澀、零食夠多
2024-07-25
「天色漸漸黑了,晚茶的茶炊在桌子上閃閃發亮,發出噝噝的鳴響,它燙著瓷壺裏的茶水;薄薄的水霧在四周蕩漾。奧涅金用手一撥,芳香的茶已流進杯子,好像一道暗色的小溪流……」被尊稱為俄國文學之父的著名詩人作家普希金,在其長篇詩體小說《葉甫蓋尼‧奧涅金》中,細緻描述出俄羅斯茶會的温馨慵懶氛圍。自中國茶葉傳入俄國並受追捧,俄羅斯人發展出獨特的茶會文化,如果非要概括的話,大約可以說:水煲夠奇、茶味夠澀、零食夠多,而且絶不是甚麼高門檻活動,管你是平頭百姓還是天潢貴胄,也能呼朋喚友來辦一場,享受輕鬆愜意的「吹水」時光。
雖然俄羅斯茶會沒甚麼儀式,但儀式感很重要,因此桌子上缺不了一個茶炊。茶炊的外形頭小腹圓,似甕似桶,確切地講像希臘的雙耳瓶,大家未必能聯想到它其實是個金屬製的燒水煲。
茶炊大約於18世紀初在俄羅斯出現,亦有見於東歐、伊朗和中東等地;最早是金澄澄或銀閃閃的金屬原色,後來有能人巧匠在外殼雕刻或彩繪,十分美輪美奐。據說其運作原理與中國火鍋類似,是當時最方便的燒水方法。隨着煤氣爐和電熱水壼的普及,茶炊現已成為博物館的文化展品了。
再有一種與茶炊幾乎同時出現、而又沒被時代淘汰的喝茶器具,便是護手杯托。俄羅斯人除了仿效英國人用瓷杯和碟子喝茶,也用玻璃杯。因為玻璃杯未必有杯耳,茶又燙手,久而久之,他們想出給杯加上「衣服」——即杯托。杯托多是金屬製,設計古典華麗,廉價玻璃杯一套上,立時升價百倍,彷彿是宮庭器物似的,據了解是款銷情不錯的遊客紀念品,而俄羅斯人亦很常帶着它坐火車,方便在旅途中「歎茶」。
說到沏茶方式,中俄兩國可謂相映成趣。中國人沏一杯靚茶,若真講究的話要捏住秒錶算時間,因茶葉一旦久浸,湯色混濁,香味揮發,一壼茶就僅剩一個「澀」字,淪為下下之品。但俄羅斯人正好相反,他們習慣把茶葉長時間泡水裏,還惟恐水放涼泡不出味,因而發明了「熱水娃娃」,用它蓋住茶壼,保持茶水温度。就這樣浸泡着,待茶色夠濃、茶味夠澀,俄羅斯人會拿熱水把濃茶稀釋,再按個人口味添加兩勺蜂蜜或果醬(是的,是香港人用來塗麵包的果醬),一杯別有風味的俄式靚茶便備好了。
記得香港有某飲料公司曾推出檸檬茶廣告,廣告詞是這樣的:「澀得起就係我」,似乎相當推崇茶要「夠澀才夠味」,可謂誤打誤撞,正合了俄人心水!
茶會的主角固然是茶,但配角們亦不可或缺,想像一下在漂亮的桌布上,是琳琅滿目的各樣點心果品:蜜糖薑餅、棉花糖、果凍、麵包捲和貝果是很常見的,還有餡餅、煎餅和薄班戟也是佐茶良伴,此外蜂蜜、奶油、各種味道的果醬、雜錦果仁和時令水果……俄羅斯人的茶會更像是親朋好友間的「大食會」,沒有繁文縟節,亦不必等時令節慶,只要有茶、有吃,便是一段愜意韶光。
資料來源:俄羅斯歷史資訊平台«Arzamas»、網誌«ТЧК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