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俄羅斯茶會】從上流奢侈品到平民飲料——俄羅斯人究竟幾時開始愛上喝茶?
2024-07-16
穿越一望無際的沙漠,熬過可能的草原風暴,之後乘雪撬穿州過省,一路向西,沿途還要枕戈待旦,以防剽悍的盜賊軍團來搶劫——這不是電影中的誇張橋段,而是三百多年前,俄羅斯商隊沿着萬里茶道,把茶葉從中國運回自己國土的日常生活。俄羅斯人喝茶的習慣說不上源遠流長,但在數百年間,茶葉從無人識曉,到上層社會的奢侈品,最後變成今天的國民級平民飲料,此番演變,暗藏着西伯利亞鐵路和古老茶道的盛與衰。
歷史學者普遍認為,俄羅斯的喝茶史是從1638年開始的。最初茶葉是以貢品的形式,被上獻給沙皇米哈伊爾·費多羅維奇(羅曼諾夫王朝第一位沙皇)。不過原來背後有筆糊塗帳,姑勿論是信史抑或戲說,姑且一聽:
話說那個貢品茶葉,原來是俄羅斯大使華西里·斯塔科夫用價值高昂的動物皮毛和銀,從西蒙古阿爾金汗那裏換來的。華西里不知道茶葉是甚麼東西,但心想汗王既用它來做交易,好歹也值錢吧?直到把茶葉呈給沙皇,橫看豎看,都是些乾燥葉子而已。華西里忽然覺得自己深深地受騙了。沙皇再追問,他只能汗顏地說:「我們不知道這是甚麼草葉,只知道要放在水中煮沸。」事已至此,只能煮了。誰知道茶水一燒開,茶香清洌,沁人心脾,沙皇與貴族們立刻愛上了這些平平無奇的乾燥葉子了。
當時俄羅斯市場上有兩種茶葉,以入口途徑區分:商隊茶(又稱恰克圖茶),由商隊沿著萬里茶道通過陸路運輸,運抵邊貿城市恰克圖;以及粵茶,從中國通過海運出口,經歐洲到達俄羅斯。由於北部氣候乾燥利於茶葉保存,經陸路販運的茶葉,其味道和品質更佳,故更受青睞。
不過萬里茶道之難,可能「難於上青天」。這條古老的陸上貿易路線是西伯利亞公路的一部份,南起中國武夷山,北達俄羅斯聖彼得堡,總長度約1.3萬公里,需時16個月才走完。據了解,俄方茶葉商人會先集中於河北省張家口市選購茶葉,之後商隊穿越蒙古戈壁沙漠,在蒙古北部庫爾加稍作停留,然後去俄羅斯茶葉貿易據點恰克圖。經檢查分裝後,商隊會改以雪橇或推車,把茶葉運至伊爾庫茨克,最後分批供應至俄羅斯不同城市。
為了穿越沙漠和抵抗盜賊的騷擾,商隊的陣勢非常浩大,除了200至300匹駱駝,還僱用強壯的西伯利亞農民「押鏢」,可以說跑一趟茶葉買賣,花費的運輸成本巨大,因此茶葉對當時的俄羅斯來說,絶對是只有宮庭貴族和上層社會才可享用的稀罕金貴之物。
直至18世紀末,茶價下跌,喝茶文化傳播至城鎮,受人民熱烈追捧,茶甚至漸漸取代了俄羅斯的傳統飲料格華斯(俄語:Квас,英語:Kvass)。有一說指,聞名世界的西伯利亞鐵路的築建原因,是為運輸更多茶葉以供整個帝國「解渴」。總之再後來隨着鐵路竣工,運茶商隊的冒險傳奇便畫上了句號。鐵路低廉的運輸成本讓茶葉從貴族奢侈品變成平民日常消費品,而喝茶文化在俄羅斯落地生根,長出一棵與中國茶道不同的茁壯大樹。
資料來源:俄羅斯歷史資訊平台«Arzamas»、網誌«Daochai.ru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