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甜點時間】保存蘋果有妙法 俄國傳統軟糖撞蹺廣式「口立濕」
2024-07-05
不說不知道,原來俄羅斯從以前起便是蘋果種植大國,產量之豐,讓農民在收成季節犯了難。為了不浪費,那時的人們便想出一個辦法——把蘋果做成能保存較長時間的甜點,於是俄國甜點史上逐漸誕生了讓人不可忽視的「三姐弟」:蘋果軟糖、蛋白軟果糕、俄式棉花糖。必須一提的是,俄式軟糖與香港人飲中藥必備涼果山楂餅、山楂條其實有點相似,至於跟內地古早零食果皮丹更幾乎一模一樣,可見人類對「口立濕」的需求和品味是無分國界和種族的。
之所以在上文說這幾款甜點是「三姐弟」,因為它們其實全都屬於一種叫作帕斯蒂娜(俄語:Пастила,英語:Pastila)的甜點,因前兩款的食譜早在14至18世紀便陸續出現,名字又屬陰性詞,故稱姐姐;最後一款遲至蘇聯時期才被創造,名字屬陽性詞,姑且叫做弟弟。
製作軟糖(俄語:Плотная Пастила,英語:Dense Pastila)的工序殊不簡單,首先要把蘋果加糖熬出果膠,再把果蓉鋪展在烤盤上,反覆烤烘、翻面、冷卻,直到軟糖變得黏稠成形,可能花費好幾天,才大功告成。除了蘋果口味,俄羅斯人還研發出各種各樣的味道:雜莓、櫻桃、李子等——唯獨沒有山楂,可能是因為俄國不產山楂——幾乎所有水果都能做成軟糖。相傳這款軟糖深受當時宮廷貴族所喜愛,而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亦有其鐘愛的軟糖食譜。
後來有甜點師別出心裁,在軟糖的基礎上研發出蛋白軟果糕(俄語:Рыхлая Пастила,英語:Loose Pastila)。軟果糕利用攪發了的蛋白令糕體經烤焗後膨脹,但因為沒添加其他人造添加劑,所以其口感說不上像現今的蛋糕般鬆軟。普遍認為,科洛姆納、勒熱夫、別廖夫這三座城鎮是軟果糕的故鄉,而各地的食譜也有微細分別,所以廠商會把所生產的糕點冠以城鎮名,讓顧客得知是哪裏風味的軟果糕。
最後一種是蘇聯時期才流行的俄式棉花糖(俄語:Зефир,英語:Zefir),據說是受到法國某種甜點的啓發而創造出來,其受歡迎程度高得令軟果糕一度在市場上消失。俄式棉花糖的成份與他的「姐姐」差不多,分別只在於多了人造增稠劑;外形有簡單切成長條形的,但更多的廠商會製作成擠花曲奇的形狀;有白色的、粉紅色的,現在俄羅斯超市出售一款覆蓋了朱古力脆皮的,其甜度更是「地獄級」,相信只有重度嗜甜人士才有福消受了。
資料來源:俄羅斯新聞平台«Дзен»、«透視俄羅斯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