遲遲退不出歷史舞臺的前蘇聯公屋「赫魯雪夫樓」
2024-04-03
細雪紛飛,當你走進俄羅斯人的住宅區,映入眼簾的不是一座座印象中的「洋蔥頭式」華麗教堂,而是櫛比鱗次的長方形盒子式公寓「赫魯雪夫樓」,看上去,外形酷似香港早期的公共屋邨。二戰後,前蘇聯出現巨大的房屋短缺危機,誰也沒料到,它應運而生,功成卻未能身退。時至今日,有人懷念它的便捷和人情味,有人卻稱它為生活的惡夢。
「赫魯雪夫樓」以前蘇聯當時的執政者姓氏命名,是一種低成本、易建造的樓宇,於上世紀50至60年代在全國各地大量興建,解決了迫切的住屋問題。流風所及,南斯拉夫、北韓、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其後也在國內效彷興建,其中中國的被稱作「筒子樓」。
不過,為了保證造價低廉和縮短工期,早期的公寓樓樓高只有3至5層,沒有電梯,樓底較矮,內部面積亦不大;因牆壁以水泥預製板砌成,故隔音隔熱效果差,冬天冷,夏天熱;樓裏樓外幾乎沒有任何裝飾,完全談不上美觀,一切的建築經費,都用在了刀刃上。
按原來構想,「赫魯雪夫樓」本是權宜之計,但前蘇聯其後解體,所有後續的房屋安置計劃不了了之。如今,俄羅斯當局已開始逐步拆卸或重建這些舊時代的產物。有些人不捨它低廉的水電費和周邊發達的基礎設施,有些人再不堪忍受它的粗糙和破舊;老一輩仍懷念緊密互助的鄰里網絡,年輕人卻厭惡沒有邊界感的社交,正如香港的80、90後對數十年前「七十二家房客式」的熱閙,絶對無法消受了。可見代際的鴻溝,思潮的改變,好似千里一明月,不分畛域,各地皆然。